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1993的文章

基督教殘障福利工作綜合報導

什麼是基督教殘障福利機構?狹義的來說:就是由基督教團體出資興辦的機構。如花蓮畢士大教養院是由德國基督教女教士差會創辦,又如屏東勝利之家、樂山療養院、伯大尼之家、阿尼色弗兒童之家、新莊盲人重建院等,在剛開始時都是由外籍宣教士所主持創辦,一切技術與經濟需求都由外國教會團體支援。但是到了現在,各機構院長已漸漸由國人接棒,經費也漸漸都來自國內,成長為獨立性的殘障福利機構。 廣義的來說:是指有些殘障機構並不是教會團體所創設,而是某些基督徒秉持上帝的愛、出錢出力所創設的。如張培士的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李林樹先生的啓智技藝訓練中心、陳五福的慕光盲人重建院等皆屬之。這一類機搆的本土色彩濃厚,而且後來大多是以財團法人的組織形態存在。 雖然嚴格來說,後者並不能算是基督教殘障福利機構,但卻是基督徒參與殘障福利工作的典型,所以本報導將其納入基督教殘障福利工作的統計中,以資參考。 綜合統計 衆所周知,殘障福利事業是相當花費金錢及人力的工作,因為每一位殘障者幾乎都要經歷一段漫長的醫療、養護、生活訓練,以及就業輔導的過程。數十年來,基督教殘障福利工作者在這塊土地上默默地耕耘,已為台灣殘障福利工作奠下了深厚的基礎。根據台灣區殘障福利措施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地區四十七所殘障福利機構中,由基督徒或天主教團體創辦的就有二十二所,將近佔了一半的比例。 從表一,台灣殘障福利機構組織形態分析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基督教與天主教團體所設立的殘障機構佔百分之四十六點八;政府公立機構僅佔百分之八點五弱,而財團法人形態的殘障機構中,又有不少創辦人也是基督徒。可見基督徒在殘障福利事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從民國七十九年殘障福利法通過施行以來,政府對於社會福利支出預算已大幅提高,上一年度直接用來推展兒童、少年、老人、殘障及低收入戶等福利服務的經費共八十五億元,這表示國內的社會福利意識已漸漸覺醒,然而在此之前的數十年間,卻僅有基督教在默默耕耘。以民國七十年為例,殘障福利機構的預算總金額直接由各省縣市政府社會局所支援的經費僅占總預算額的百分之二十三弱,國內外教會團體的援助卻佔百分之二十六點七强,約占每年殘障總預算的四分之一。可見得國內外教會團體對於殘障福利工作之支持最為積極,所分擔的比例最高。這筆龐大的金錢數目,都是教會裡的眾基督徒們,秉持上帝愛世人的信念,共同發揮愛心,所凝聚而成的力量。

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畢士大教養院

將青春都奉獻給殘盲女童的何淑雅宣教士(中)、樂德喜宣教士(左)以及顧教士 (右) 每天早晨,傍著晨光和遼闊的太平洋,一羣拄著拐杖或穿著鐵鞋的小學生,在椰子樹底下玩捉迷藏。不久,接送她們上學的專車來了,她們就在媽媽們的扶助下,登上了滿載興奮的校車。 德國大個子媽媽 說起這些媽媽們,可真是細心周到。孩子們上學去了,她們就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幫孩子洗衣服、縫被子、煮飯燒菜。十一點半一到,把便當裝上車,到學校送便當給分散在各年級的院童。放學後再把這些可愛的小羊一 一領回來。 有幾位身材高大、金髮碧眼的德國媽媽,講國語之標準,甚至勝過那些歐巴桑。你或許不相信,她們剛開始學國語只花了兩年的時間。 樂德喜宣教士在廚房裡做果醬,她說,這芭樂果醬就是在院子裡採的新鮮芭樂,加了糖熬了幾小時,一直熬成糊狀為止。 樂教士來台灣已二十五年了,她說除了天氣熱了一點之外,沒什麼過不去的⋯⋯。樂教士早與中國有了 一段因緣,因為她出生在大陸雲南省,父親是一位牧師,直到她八歲,全家才回到德國去。十七歲時她入家事學校唸書,並加入基督教女教士差會,1968年奉派來到台灣。縱使她每四年才能回到家鄉看望家人一次,樂教士依然堅持這條自己要走的路,憑著愛心與耐心,她立志要盡全力照顧這羣殘障孩子們。 院長、董事長? 現年七十歲的倪康藩院長,三十四歲時來到這裡,在三十六年的服務期間,他也擔任司機,也整理環境,什麼事都做,到菜市場採買的任務也是去年才卸下來的。他很不喜歡別人喊他院長,他還是習慣別人稱他歐幾桑。他說,「院長」是應付政府登記時的規定才湊合取的,在這裡院長、董事長不都是一樣,什麼都做,你看那邊正在整理房間的何淑雅教士,她就是我們的董事長哩。 說起何淑雅宣教士,可有趣了,精神焕發、神采奕奕,你絕對看不出她今年已有六十三歲了,你更看不出她董事長的工作和媽媽們有何差別。她穿著全白色的制服在院內奔過來、走過去、招呼這、打點那,絲毫看不出她有任何倦容。 何教士來台灣也已經三十三年了,剛來的時候在台北學了八個月的中文。當時她寫信回家說:在這裡什麼都不一樣,吃的、喝的、看的、聽的一切都不習慣。但到現在,她一點也不後悔。雖然三十三年來教會只供她吃、住和制服,以及每個月頂多兩千元的零用錢,但她卻甘之如飴。她很滿足地說:「我如果結婚了,可能會生六個孩子;可是我沒有結婚,我卻有六十個孩子。」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