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畢士大教養院

將青春都奉獻給殘盲女童的何淑雅宣教士(中)、樂德喜宣教士(左)以及顧教士 (右)

每天早晨,傍著晨光和遼闊的太平洋,一羣拄著拐杖或穿著鐵鞋的小學生,在椰子樹底下玩捉迷藏。不久,接送她們上學的專車來了,她們就在媽媽們的扶助下,登上了滿載興奮的校車。

德國大個子媽媽

說起這些媽媽們,可真是細心周到。孩子們上學去了,她們就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幫孩子洗衣服、縫被子、煮飯燒菜。十一點半一到,把便當裝上車,到學校送便當給分散在各年級的院童。放學後再把這些可愛的小羊一 一領回來。
有幾位身材高大、金髮碧眼的德國媽媽,講國語之標準,甚至勝過那些歐巴桑。你或許不相信,她們剛開始學國語只花了兩年的時間。
樂德喜宣教士在廚房裡做果醬,她說,這芭樂果醬就是在院子裡採的新鮮芭樂,加了糖熬了幾小時,一直熬成糊狀為止。
樂教士來台灣已二十五年了,她說除了天氣熱了一點之外,沒什麼過不去的⋯⋯。樂教士早與中國有了 一段因緣,因為她出生在大陸雲南省,父親是一位牧師,直到她八歲,全家才回到德國去。十七歲時她入家事學校唸書,並加入基督教女教士差會,1968年奉派來到台灣。縱使她每四年才能回到家鄉看望家人一次,樂教士依然堅持這條自己要走的路,憑著愛心與耐心,她立志要盡全力照顧這羣殘障孩子們。

院長、董事長?

現年七十歲的倪康藩院長,三十四歲時來到這裡,在三十六年的服務期間,他也擔任司機,也整理環境,什麼事都做,到菜市場採買的任務也是去年才卸下來的。他很不喜歡別人喊他院長,他還是習慣別人稱他歐幾桑。他說,「院長」是應付政府登記時的規定才湊合取的,在這裡院長、董事長不都是一樣,什麼都做,你看那邊正在整理房間的何淑雅教士,她就是我們的董事長哩。

說起何淑雅宣教士,可有趣了,精神焕發、神采奕奕,你絕對看不出她今年已有六十三歲了,你更看不出她董事長的工作和媽媽們有何差別。她穿著全白色的制服在院內奔過來、走過去、招呼這、打點那,絲毫看不出她有任何倦容。
何教士來台灣也已經三十三年了,剛來的時候在台北學了八個月的中文。當時她寫信回家說:在這裡什麼都不一樣,吃的、喝的、看的、聽的一切都不習慣。但到現在,她一點也不後悔。雖然三十三年來教會只供她吃、住和制服,以及每個月頂多兩千元的零用錢,但她卻甘之如飴。她很滿足地說:「我如果結婚了,可能會生六個孩子;可是我沒有結婚,我卻有六十個孩子。」她笑著用手指比劃出六與十來。

可愛的孩子們

目前畢士大共收容五十三位院童,以五歲至十五歲的殘障女童為主。
惠惠,先天視障,來自一個原住民單親家庭。因父親酗酒,無力撫養,覺得女兒是多餘的,於是任她自生自滅。
小華,今年八歲,母親早年混跡風塵,帶孕再嫁。小華出生後被繼父百般凌虐,結果腦部瘀血,七個月大時開刀取出血塊,目前略有智障傾向。
珮眞原先是個棄嬰,患有嚴重的小兒麻痺症,又聾又啞、還有癲癇,許多不幸的事都集中在她身上。不過上帝卻賜她一雙善於編織刺繡的巧手。
九歲大的雅惠,有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任誰也聽不懂她滿嘴嘰哩咕嚕的話。她從小因父母婚變,來畢士大之前都是由祖母照顧,她身體旣瘦弱,又有後天開放性肺結核,剛來院裡的時候,她在生活自理、言語、認知各方面都跟不上與她同年齡的孩子,所以她被列在特殊班裡。現在她已可以認識許多的國字及阿拉伯數字,這進步對智能不足的兒童而言,眞是得來不易。因為她們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更多的努力,還要克服更多的挫折感,所以她們的進步是很值得喝采的,也是老師們最大的安慰。

陳月香老師

晚飯後,是孩子們晚自習的時間,孩子們依年級的不同,在各自的教室寫作業與溫習功課。
國中組的女生有普通班的,也有啓智班的同學,輔導他們的陳月香老師如何帶領這一羣程度截然不同的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呢?
陳月香老師說:「這些孩子們在學校,難免會被一些較頑皮的孩子欺侮,她們回來後有時也會訴苦。尤其是一些較懂事的孩子,也會碰到情緒或感情方面的問題,我認為傾聽她們的心聲是最重要的。我常常不把自己當作是她們的老師,而是她們可信賴的朋友,這是她們最需要的。」
原來今年三十四歲的陳月香老師,小時候就是在這裡長大的。她回憶起小時候,有一次姊姊背著她在田間玩耍,被頑皮的孩子一把推進燃燒的稻草中,姊姊被活活地燒死,而自己也被嚴重地灼傷。她現在除了顏面傷殘之外,右手手掌只剩下兩隻指頭。這些年來她感謝畢士大帶領她走過成長的歲月,她在院中得到了在家裡與外面得不到的照顧與關愛,也學習到許多生活技能。是畢士大陪著她走過這一段坎坷靑澀的歲月,她也要把這份愛散播給這裡的每一位孩子們。

永恆的成就

畢士大教養院成立於1953年,是基督教女教士差會,派西德籍牙醫師貝靈恩教士來台設立的慈善機構。剛成立的時候,辦公室是由氮肥廠的洗澡間改置。1958年間,向縣政府購買現址,土地零點六公頃,當時定名為「畢士大盲女習藝班」,開始免費收容盲女童。1968年經花蓮縣政府核准立案,更名為「花蓮殘盲女子教養院」。1990年11月再經花蓮縣政府核准變更為現在的「花蓮畢士大教養院」。
走過蓽路藍縷的四十年,這所默默行善的殘障機構,在同胞及世界愛心人士的支持下,由早期的四名女盲童,增加到目前五十三位院童,收容的對象也由盲童擴充到肢體殘障、心智不足、多重障礙及家庭遭逢變故的孩子們。
由於這些殘障孩童入院均不收費,過去學童維持生活所需經費均由德國或其他先進國家按月籌措支助,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成長,德國教會方面認為應可由國人自募經費,便把支助款項轉而資助更落後的非洲國家。
目前畢士大教養院,一年六百萬元的開銷多仰賴同胞們的愛心捐款。雖比不上國內一些慈善團體一個月上千萬元的捐款收入,但誠如倪院長常說的:「如果你是愛神的人,你就不會為自己打算,上帝給你的,也就夠你用的了。」
去年,內政部與台灣省政府核撥專款一億五百多萬元,興建新大樓。新大樓是地下一層,地上七層的建築,內部設備將針對院童的教養、職訓規劃設計,預計明年十月完工,屆時將可容納一百廿八位中重度殘障孩童,亦將不限制僅收容女院童。
去年倪康藩院長也榮獲金毅獎,對院長而言,無疑是一大肯定。他算是這裡最資深的工作人員,有一次李煥先生來院參觀,問他說:「是什麼力量使你願意待在此地?」倪院長毫不思索地說:「我是基督徒,我清楚上帝要我做這樣的工作,我就這樣做下去。」
每兩年院內都會擧辦離院生回院夏令同學會,在外地的校友們都會回到畢士大,這個溫馨的大家庭。這些校友們許多已經成家,有的事業有成,他們的孩子們看到倪院長,都擁上前去喊:「阿公」,倪院長看到這些孩子,心中充滿無限安慰。如果殘障慈善事業也有所謂的成就感的話,那麼這些孩子們就是倪院長最大的成就了。

文/游慶培/原文刊載於宇宙光雜誌1993年10月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願意-黃國倫的音樂世界

「我願意為你  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忘記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這是黃國倫為香港「金曲歌后」王菲(王靖雯)所寫的曲子。這首歌推出後,不但登上排行榜冠軍,也是唱片公司銷售業績最好的一張唱片。這首歌也成為黃國倫在流行音樂創作生涯的轉捩點。尤其特別的是,他是用禱告的方式來完成這首歌。 他是如何用禱告來寫歌呢? 他常説:「流行音樂有很強的意識形態,總是叫人遠離上帝。一個基督徒從事流行音樂工作,是很苦悶的⋯⋯。」這幾年來,他是如何面對信仰與工作中所存在的矛盾,他又是如何解開這樣的心結? 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一、童年 我是個幸運兒,成長過程一直都很順利,而且是家裡的寵兒。 事實上,我沒什麼童年,學校成績雖然一直都很好,但回憶並不精彩,沒有漫畫書,沒有彈珠。我只記得每天都在唸書,唸到睡著再起來唸,唸得很辛苦。 國中時期,在明星學校裡是最好班級的前三名,但我並不快樂。我開始讀一些哲學的書,老實說,我並不懂那裡面的大道理,我只是想尋找一些東西,填補內在的虛空。 二、明星 考上建中後,我開始迷存在主義,讀沙特、卡膠、對這個虛無的世界越來越不認同。早熟的我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不唸書,開始學彈吉他。學了兩個禮拜後就成為吉他社社長。我唱歌、寫詩、畫畫,抒發我的情感,我發現在這些方面,我還滿有天份的。 大専聯考,父母不讓我去考美術系或音樂系,我只好讀理科。考上交大後,讀的是工業管理,我一點興趣都沒有,當然更不用功,開始玩美術,後來當上美術社社長。 平時我就穿著一身黑衣,戴墨鏡、背一支黑吉他,出入各西餐廳駐唱。喜歌聽我唱歌的人,都要付五、六十元才能聽我唱歌。我常開演唱會,到各大學巡迴演唱。演話劇,畫圖開個展,又唱歌,又寫詩,常是校園裡最閃亮的一顆星。大一就有三個社團要找我當社長,我很不屑。 有一次,同學到我寢室來,向我傳福音。他拿一把吉他,自彈自唱。我毫不客氣地跟他說:「你和弦全部彈錯,拿來,我彈給你看。」 我非常驕傲,套句同學的話,我很「欠扁」,但我從來不在乎他們的想法。 雖然我老是站在人前當領袖,但每次舞台散去後,剩下的就是寂寞,掌聲沒有辦法滿足我。事實上我很憂鬱,沒什麼喜樂可言,對世界沒有信心。將來要幹嘛,未來會如何,我從來都不知道。 三、失去 當兵那幾年,

永恒的烙印---黃立德的故事

一聲巨響!火團像巨龍的魔爪般在四、五層樓高的廠房內迅速竄升--- 黃立德就站在最靠近起火點的位置,爆炸的威力把他震倒在地,隨即昏迷了過去。廠房裡五十公尺內一片火海。 ◼︎工廠 永恆機電是黃立德的父親黃再益白手起家一手建立起來的事業。就在黃立德考進高工的那一年,他父親的事業進入了最低潮,工廠負債七百多萬,家中沒錢買米,也沒有電。高三那年,家裡的負債劇增至三千多萬,工廠員工從一百多名驟減至剩下兩名。黃立德跟著父親到處向人借錢,半夜起床常常看到父親坐在客廳黑暗角落,獨自嘆息。但作子女的又能幫得上什麼忙呢? 「上帝呀,求你幫助我們吧。」他常常向從小就認識的耶穌基督祈求--- 求上帝幫助他們家度過難關。 服兵役的兩年裡他常藉職務之便回家幫忙,姊姊、妹妹也陸續從學校畢業加入奮鬥的行列。那一兩年家裡的經濟開始有了起色。 在全家胼手胝足地努力下,民國六十八年買下了三芝這塊土地建立了三芝工廠。好不容易熬過了艱苦的十二年,民國七十三年,黃家終於還清了所有的債務。永恆公司的業務也漸漸起飛。 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下午,黃立德在永恆電機工廠指揮產品試俥。這一天為了試製軍方委製的戰車履帶,工廠的機台經過改裝,沒想到試俥沒多久,因為技師的疏忽,焊接的油管承受不了加倍的壓力爆裂開來,油洩出灑在高溫油爐上引發爆炸,黃立德首當其衝。 ■急救 黃立德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心有餘悸,他說:「昏迷了數秒後我被身上的火燙醒。看看身上的衣服還在燃燒,再看看自己的手、腳都還能動,我拚命地在地上爬滾,努力地往廠房外逃命。」黃立德相信這條命是上帝救回來的,當時他心裡充滿感恩。後來當他好不容易爬到廠外空地,他才發現自己全身流著血,手背的表皮像蠟紙一般地翹起,頭髮因燒焦而捲曲,腳上的表皮也因為爬滾全部磨破。 看到捲曲在一旁哭嚎呻吟的員工,他發現情況嚴重,立刻跑到五十公尺外的辦公室尋找救援。 「因為是下班時間,交通壅塞,那天從三芝到竹圍馬偕醫院花了五十多分鐘的路程。寒冬晚上五點,天色昏暗,醫院門口停滿計程車,一群血肉模糊的人必須忍著痛,走進急診室。我讓員工、包商先行急救並安排轉院後,自己才接受急救。」黃立德接著回憶說:「這時我的傷口早已劇烈疼痛,全身血肉模糊,痛苦難當,我不知道自己原來是七個人當中傷得最嚴重的一個。」當時他全身百分之五十四,三級嚴重燒傷,醫生完成急救處理後只說了一句話:「他

如何帶領敬拜團隊

  游智婷口述 / (註:「台北密集敬拜主領培訓會」是讚美之泉第一次主辦與「敬拜主領」相關的培訓課程,日期是2020年七月廿六日下午15:00到晚上22:00,地點在台北復興堂。課程內容從唱歌技巧與音樂知識、如何選歌、舞台與台風要點以及如何帶領團隊等...。本文內容是當天最後一節課的最後一段,游智婷牧師的見證是讓我最感動的一段,試著把它整理成文字,並取得游智婷牧師的許可,在此分享給讀者。)   帶領敬拜團隊與帶領其他團隊不同的是,它多了一個重要的元素---「音樂」,音樂能把我們的「魂和情感」連結在一起。也因為是魂的連結,在我們團隊當中,姊妹與弟兄的相處要非常小心,男女不可以單獨在同一個房間,否則一定要在一個開放性的空間。敬拜團隊的領導者對這類的事情要非常敏銳,特別是敬拜主領要特別站立得穩,不要認為自己可以免疫,包括我自己在內。仇敵很喜歡攻擊我們,只要擊倒一位敬拜主領,就可能可以分裂教會。    我不喜歡一個人服事,因為我覺得一個人的試探太多。團隊服事可以彼此幫補、提醒。團員會很勇敢的告訴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這都是我們進步的動力。就像David牧師所說的,身為一位領導者,我們聽到別人的建議,不要感到被冒犯(你感到被冒犯就是給仇敵留機會)。對某人有意見,一定要當面與他聊一聊,說清楚講明白。 讚美之泉的兩次危機   讚美之泉的事工歷經了廿七年(共出了25張專輯),我們也曾遇到過很多的困難。曾有兩次幾乎面臨到瓦解的危機。有許多人很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在這裡簡單地說明:   第一次危機是同工們對事工的方向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群同工希望團隊事工專注在敬拜讚美,有一群同工希望成為基督教藝人(Christian Artist,福音歌手)。要成為藝人是需要行銷包裝、廣告,需要塑造偶像。我個人創立讚美之泉時領受到的異象就是敬拜讚美,那一次的分裂,幾乎有一半的同工離開。     在那之後,我們又遇到另外一個危機,這次是在感情方面受到很嚴重的攻擊。有一位「牧者」來到我們當中,在團隊中傷害了許多姊妹的情感,常常腳踏兩條船,造成不小的分裂。這一次事件,把我們剩下的團員再砍掉一半。2001年,讚美之泉經歷一段非常艱難的時光,幾乎要瓦解。   徹底的破碎   「我沒有辦法。」有一次巡迴演出,敬拜開始前五分鐘,我衝回後台:「我自己都不相信上帝會醫治我,我怎麼可能配領人來醫治?」  我爆哭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