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文翻譯到水電工,從萬能總務到醫院院長, 他是第一位接下門諾醫院院長職務的中國人, 他也是近代台灣花東醫療開拓史的見證者 。 花蓮,在群山和大海接壤之處,一羣人離鄉背井、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來到這個未開發的境域,默默奉獻他們的青春與生命。這群人有的是醫生,有的是博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把上帝的愛散布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高明仁,今年七十四歲。他是第一位接下門諾醫院院長的中國人,也是少數與宣教士一起到山裡提供醫療服務的中國人之一。他不是醫生,卻在去年得到中華民國第四屆醫療奉獻獎。他是近代花東醫療拓荒史的見證者。 這一次我們特地走訪花蓮,在風光明媚的鯉魚潭邊,高明仁為我們細數這一段歷史。 山裡的拓荒者 早期的門諾醫院還沒有一間固定的院舍,只有巡迴醫療隊和移動性的診所。高明仁回憶說:「那時交通不方便,醫療隊的車開到山路的盡頭,隊員就必須走進山去。醫療隊事先透過警用電話,通知原住民的年輕人在山邊等,然後扛著一包一包的行李,一站一站往山裡面的村子移動。有時下了車,還要走三到五個小時,才能抵達第一個部落。休息三十分鐘後,就要開始看診。」 醫療隊由宣教士領隊,成員中有醫生,本地的牧師,一位護士及藥師。當時擔任醫療隊英、日文翻譯的高明仁,追述起三十幾年前的往事:「那時交通不方便,一輛白色中型吉普車,常常是塞滿了人,裝滿了藥。車子過河時,還要下來推車⋯⋯。」 高明仁算算,那時醫療隊每拜訪一個山地鄉,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一個鄉包括五個到十個村落,一個部落待上一到兩天。高明仁說:「記憶中經常在爬山,還好那時年輕。除了翻譯,還幫忙做其他雜事,我自己也教主日學⋯⋯。」 每當醫療隊帶去的菜吃完了,就吃當地原住民的食物,高明仁笑著說:「每次出發前,高甘霖牧師都會展示他的腰帶,開著玩笑說,這一次又要縮好幾個孔了。」 這些外國來的宣教士為什麼要如此付出呢?他們放棄在美國舒適的生活,來這裡辛辛苦苦地陪我們爬山。他們也不是我們的同胞,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卻付出這麼多。高明仁肯定地說:「他們如此付出,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愛主,他們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動。」 高明仁畢業於師大前身-省立師範學院英文系,先後在台東省中、台東農工教英文兩年。因為原本在巡迴醫療隊當翻譯的同學出國進修,找他接替,他才得以接觸到巡迴醫療隊的工作。他那時只有二十五歲,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