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7的文章

首爾靈糧堂首部曲--韓泰鉉人生的髮夾彎

「現在該是我們回饋的時候了,韓國教會曾經祝福了台灣的教會,現在台灣教會也要祝福韓國。」---周神助牧師/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 廿七年前,第一屆萬國敬拜讚美節慶在中正紀念堂舉行,吸引了超過萬人一同敬拜讚美,為台灣教會界帶來不小的震撼,也為華人教會開啟了不同的屬靈視野。當時參與主辦的韓國宣教士之一韓泰鉉,憑藉著上帝給他的異象,立志要服事華人教會。如今,廿七年過去了,他將再把這火種傳回韓國,讓屬靈的火在台韓兩地持續燃燒。 在台北領受呼召 「這裡就是廿七年前,上帝呼召我的地方,每次我來到這裡,心裡就充滿感動。」韓泰鉉牧師坐在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前,他回憶廿七年前第一次來到台灣參與萬國敬拜讚美學校與節慶的服事:「我們那時在靈糧宣教大樓十樓聚會,我走下台為姊妹弟兄禱告。有一位弟兄跪在那裡,我走過去按手在他身上,沒想到,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迫切地要我為我禱告。我在為他禱告的過程中,他一直哭,一直哭。我深受震撼,我不但看到聖靈的工作,我也是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人們的需要……。」 韓泰鉉1968年出生於韓國慶州,目前是靈糧堂生命培訓學院的講師,也是宣教植堂處的同工。韓泰鉉從國中開始就立志要成為宣教士,他回憶說:「國中一年級因為參加某教會退修會,感受到耶穌犧牲的大愛,立志要成為宣教士。」讀大學時期,他加入剛成立的大地教會學生團契,該教會牧師的弟弟河用仁牧師開始萬國敬拜讚美學校的事工,韓泰鉉就成為第一批發起承辦的同工。 服事華人教會十七年 1991年他參與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第一屆萬國敬拜讚美節慶的籌辦工作,他回憶說:「當時吸引了超過一萬人一起來敬拜上帝,台灣的屬靈空氣明顯動了起來。我也在那個時候受到上帝的呼召,要將畢生奉獻給華人教會。」 1993年他到香港負責萬國敬拜讚美節慶,當時他只有25歲,第一次負責這麼大型的活動,心裡其實是很緊張的,他回憶說:「當時香港的教會都很保守,為了籌辦香港地區萬國敬節慶,我每天風雨無阻到活動場地-香港體育館,為香港、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禱告……。感謝主,後來那次節慶辦得很成功,也為香港教會帶來很大的突破。」 韓泰鉉在香港服事了三年後,2000年一月韓泰鉉更進深去了中國宣教。一直到2014年離開中國為止,韓泰鉉將人生中最菁華的十七年歲月都奉獻給華人教會。 人生的髮夾彎 「你去韓國建立首爾靈糧...

喜樂的母親 快樂的兒女

一位是擁有八個兒女的母親, 一位是四肢癱瘓的女兒, 是什麼力量幫助她們擁有平安喜樂的人生? 在師大分部的校園裡,留著利落短髮的劉媽媽與電動輪椅上的女兒有說有笑,爽朗的笑聲,迴盪在林蔭大道間。一個眼神一抺微笑,母女間深厚的情感表露無遺。 劉媽媽的女兒劉憶年目前就讀師大博士班,她感謝校方為她的女兒準備的一切,讓女兒能在「無障礙」的環境中安心求學。她說:「我女兒進入師大博士班以後,因為會議室在地下室,之前沒有電梯,師大就特別為她增設了無障礙設施。還特別為她準備了宿舍,什麼設備都有,比住在家裡還好,我們滿心感恩。」 「劉憶年兩歲時因感冒發燒併發腦脊髓炎導致四肢癱瘓。因為她的狀況比較特殊,每天照顧不能鬆懈,無論是插管、抽痰,家裡隨時都準備呼吸器、抽痰機、氣墊床⋯⋯。」劉媽媽回憶說:「憶年小時候經常生病,一發燒就要送醫院,進出醫院好像家常便飯。」 辛苦求學路 「我想要出去玩。」在劉憶年成長過程中,這個平凡微小的心願,只能深埋在她年幼小的心靈裡,看著別的小孩自由自在地跑跳玩耍,她從小就知道自己與別人不同。因為四肢癱瘓,劉憶年只能用嘴巴咬筆或按鍵盤寫作業,讀起書來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心力。讀北一女的時候,在課業的壓力下,每天只能睡一兩個小時。早上五點鐘就要起床,趕搭復康巴士去學校(母親每天都要提早為她預約訂位)。 「媽媽,謝謝您。」言語上的感謝是無法表達劉憶年的感恩。讀書求學的過程,媽媽一路陪伴在身旁,所有的辛苦,她全看到眼裡。北一女畢業後,她考上國北教大、師大博士班,她認為沒有母親就沒有今天的她。除了每天的生活照顧之外,最重要的是,母親的信仰與樂觀的態度,幫助她克服心理、身理上的障礙,用喜樂的來迎接每一天。 輪椅VS樓梯 「對不起,我們沒有電梯。」餐廳的服務員說。   有一次同學聚餐,劉憶年到了餐廳才知道沒有任何無障礙設施可以協助她上樓,只好自己默默轉身回家。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有好幾次,看到同學興高采烈地安排郊遊,她心裡明白:「我不可能去的。」雖然了然於心,但心裡還是會難過。有時候甚至會向上帝抱怨:「為什麼他們都可以去,我卻不行?」她也曾懷疑上帝,為什麼要讓她承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 但當她有一天讀到約翰福音九章一至三節:「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

專訪肯亞宣教士詹姆士和錢韻中牧師夫婦

「你為什麼會在這裡?你的爸爸媽媽呢?」 走在堆滿垃圾以及污水的巷道,錢韻中牧師小心地蹲在小孩身旁。 「我爸媽去工作了。」小孩的清澈眼睛,在黑色的皮膚相襯下,顯得分外明亮。 「你吃過飯了嗎?」小孩搖搖頭。錢韻中牧師拿出袋子裡僅有的麵包,分給小孩,附近幾個小孩馬上跑過來爭食。 肯亞Makuru貧民區,距首都奈洛比15公里,是肯亞第二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之一, 有五十萬人口擠在這裡 。這些孩子的父母為了討生活出外打零工,家裡的孩子就沒有人照顧。一直等到晚上下了工回來,拿到工錢才有飯吃,全家人一天可能就只吃那一餐。 鐵皮屋校舍 「讓他們來教會吧。」 錢韻中牧師是台北靈糧堂的宣教士,25年前回應上帝的呼召到肯亞宣教。1993年與同為宣教士的詹姆士牧師結緍,多年來他們一直在肯亞Makuru服務貧民區的孩子。 錢韻中說,會辦學校完全不在他們的計劃之中。剛開始只是在教會主日學之後,收留25個孩子,教導這些孩子識字。一年之後,這些孩子本來應該到其他學校升學,家長卻要求說:「我們沒有其他學校可以送,請你繼續收留他們一年吧。」 「我們沒有錢,沒有教科書,也沒有錢付給老師⋯⋯。」錢韻中試著向家長解釋。但這些家長還是苦苦哀求,因為他們真的沒有辦法照顧這些孩子。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沒有人想丟下這些孩子任他們在街頭自生自滅。為了讓這些孩子有教室可以上課,錢韻中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蓋了早期的鐵皮屋校舍,這就是最早的恩慈學校。 有一次某機構的醫療隊來到肯亞,該機構看了恩慈學校後,說他們有一個「餵養孩子」的計劃,他們決定提供經費供應這裡孩子的餐食。詹姆士和錢韻中夫婦有了這筆經費,他們開著一台小車,花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到鄉下,用在奈洛比十分之一的價錢,把一大袋一大袋的玉米和豆子載回Makuru,雖然只是簡單豆子玉米餐,但至少能固定供應這裡學生每天的午餐,讓孩子們都能吃飽。 回教徒媽媽的羊 「可不可以讓我的孩子也來這裡上學?」有一次在週四查經班聚會,四位索馬利亞媽媽(回教徒)坐在最後面一排。聚會結束後,她們上前來找詹姆士牧師談話。原來她們希望把孩子送來這裡讀書。 「我們的學校是基督教學校,如果願意讓孩子來,必須接受聖經的教導。」詹姆士說。 這群回民媽媽欣然同意了。錢韻中回憶說:「對回民來講,讓孩子接觸基督教是很不容易的事。現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