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該是我們回饋的時候了,韓國教會曾經祝福了台灣的教會,現在台灣教會也要祝福韓國。」---周神助牧師/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
廿七年前,第一屆萬國敬拜讚美節慶在中正紀念堂舉行,吸引了超過萬人一同敬拜讚美,為台灣教會界帶來不小的震撼,也為華人教會開啟了不同的屬靈視野。當時參與主辦的韓國宣教士之一韓泰鉉,憑藉著上帝給他的異象,立志要服事華人教會。如今,廿七年過去了,他將再把這火種傳回韓國,讓屬靈的火在台韓兩地持續燃燒。
在台北領受呼召
「這裡就是廿七年前,上帝呼召我的地方,每次我來到這裡,心裡就充滿感動。」韓泰鉉牧師坐在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前,他回憶廿七年前第一次來到台灣參與萬國敬拜讚美學校與節慶的服事:「我們那時在靈糧宣教大樓十樓聚會,我走下台為姊妹弟兄禱告。有一位弟兄跪在那裡,我走過去按手在他身上,沒想到,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迫切地要我為我禱告。我在為他禱告的過程中,他一直哭,一直哭。我深受震撼,我不但看到聖靈的工作,我也是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人們的需要……。」
韓泰鉉1968年出生於韓國慶州,目前是靈糧堂生命培訓學院的講師,也是宣教植堂處的同工。韓泰鉉從國中開始就立志要成為宣教士,他回憶說:「國中一年級因為參加某教會退修會,感受到耶穌犧牲的大愛,立志要成為宣教士。」讀大學時期,他加入剛成立的大地教會學生團契,該教會牧師的弟弟河用仁牧師開始萬國敬拜讚美學校的事工,韓泰鉉就成為第一批發起承辦的同工。
服事華人教會十七年
1991年他參與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第一屆萬國敬拜讚美節慶的籌辦工作,他回憶說:「當時吸引了超過一萬人一起來敬拜上帝,台灣的屬靈空氣明顯動了起來。我也在那個時候受到上帝的呼召,要將畢生奉獻給華人教會。」
1993年他到香港負責萬國敬拜讚美節慶,當時他只有25歲,第一次負責這麼大型的活動,心裡其實是很緊張的,他回憶說:「當時香港的教會都很保守,為了籌辦香港地區萬國敬節慶,我每天風雨無阻到活動場地-香港體育館,為香港、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禱告……。感謝主,後來那次節慶辦得很成功,也為香港教會帶來很大的突破。」
韓泰鉉在香港服事了三年後,2000年一月韓泰鉉更進深去了中國宣教。一直到2014年離開中國為止,韓泰鉉將人生中最菁華的十七年歲月都奉獻給華人教會。
人生的髮夾彎
「你去韓國建立首爾靈糧堂!」今年初,當韓泰鉉處於服事低潮,正在尋求服事方向的時候,他聽到周神助牧師使徒性的呼召,剛開始,他嚇一跳,對他而言,這是人生的「髮夾彎」。他也曾疑惑,上帝本來是呼召他成為宣教士,而且他曾立志服事華人教會,如今上帝難道又呼召他回到韓國?
一般都認為韓國已經是基督教大國,還需要宣教士進去嗎?
韓泰鉉說,韓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不錯,其實不然。最近韓國發生許多重大事件,包括總統下台,政府不穩定、敵國的威脅、貧富不均、罷工抗爭……等問題,韓國社會其實很亂,教會沒有發揮應有的影響力。
「大家想到韓國教會,腦中浮現印象的可能就是趙庸基牧師的純福音教會。事實上,那並不能代表韓國的教會。韓國大約有七萬間教會,韓國保守教派的勢力很大,最大的教派是長老教會,會友不到一百人的傳統教會佔百分之九十以上。」韓泰鉉說,根據統計,近十年來韓國教會的年輕人減少2/3,流失了約一百萬人,這是韓國教會最大的危機。近幾年教會浮現許多問題,包括教會內部的矛盾問題,派系分裂、財務、牧者品格等問題……等等。教會的醜聞不斷傳出,教會領袖虛僞的面貌,讓韓國年輕人對教會望之卻步。
「教會沒有真正的悔改,沒有生命的內涵,導致快速萎縮。」韓泰鉉語重心長地說:「韓國教會三十幾年前的力量不見了,現在教會裡都是老人。我擔心韓國教會將來就會變成歐洲現在的樣子。」
此外,韓泰鉉補充說:「韓國教會的表面做得很好看,大聲開口禱告很有名,但沒有深度的靈命建造,也沒有追求與上帝更深的關係。」韓泰鉉認為,唯有在靈命上更深的建造,才能幫助韓國教會重新發揮影響力。 他分析周牧師希望他回韓國建立教會有幾個主要的目標:
一、這間教會將成為韓國教會與華人教會一起服事的平台。
二、這間教會將祝福中國大陸、北朝鮮的教會。
三、這間教會將成為年輕人的幫助,恢復韓國新世代的教會。
把祝福帶回韓國
「現在該是我們回饋的時候了。韓國教會曾經祝福了台灣的教會,現在台灣教會也要祝福韓國。」韓泰鉉轉述周神助牧師的話說:「當我尋求服事下一步方向的時候,周牧師使徒性、先知性的話語再次激勵了我。」
「一個曾對中國失望,不想再回到中國的人,華人的教會卻幫助我重新站起來,重新恢復我的信心,再送我回到韓國,並祝福韓國教會,這段奇妙的歷程是我生命中一段奇妙的見證。」經過幾個月的禁食禱告,尋求上帝的印證。韓泰鉉發現,繞了這麼一大圈,上帝又把他帶回韓國,必定有祂純全的美意。 然而韓國教會有根深柢固的傳統,華人教會到韓國開拓教會是絕無僅有、史無前例的事。要在韓國建一間真正有生命的教會,勢必還有很多挑戰,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他將繼續尋求上帝的帶領。
(游文---本文刊載於台北靈糧堂週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