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的黑夜比白天更光明

 這是一對西羅亞詩班裡人人稱羨的夫婦,男的戴著一副棕色墨鏡,風度翩翩、英俊瀟灑,女的賢慧能幹、歌聲優美。憑他們的外表,你一定看不出來他們的視力有什麼問題。

賴明堂,郭雪珠夫婦。參加西羅亞詩班已有七年多的時間,幾乎是西羅亞詩班的開班元老。「唱歌一直是我的興趣, 」今年三十九歲的郭雪珠說:「我和先生除了來教會唱歌以外, 平常與外界很少接觸,在這裡也拓展了我們的社交圈。」

   郭雪珠是重度弱視,她生下來就患有先天性白內障, 六、七歲時母親曾帶她去醫院開了兩次刀,那時在沙鹿鄉下醫學並不發達, 手術並沒有完全成功,她記得小時候讀的是一般小學,那時她坐在第一排還可以勉強看得到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 後來隨著年紀漸長,因著工作與家庭的壓力,她的視力每況愈下。

  賴明堂在國小的時候就因為發高燒, 把眼角膜燒壞了,如今他和太太都是重度的弱視,但在詩班的朋友當中, 他們算是視力較好的了,平時不但可以自己上教會,而且還可以上巿場買菜。


患難見真情


  賴明堂國中時就認識了郭雪珠, 當時他們都是在惠明盲校讀書。郭雪珠回憶說:「那時惠明盲校就像一個大家庭, 大家玩在一起,感情都很好‧‧‧‧‧‧。視障朋友的圈子很小, 出社會後在台北又遇到賴明堂,那時他正在經營按摩院,正缺人手,我到他的按摩院幫忙,我們成為同事後,我覺得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對他印象好。」

對於兩個視障者組成的家庭, 會不會有什麼生活上的困擾呢?

談到生活的困擾, 郭雪珠舉了一個最近的例子,最近賀伯颱風來襲,他們住的五樓加蓋的鐵皮屋, 屋頂漏水漏到樓下,他們都不知道,直到樓下鄰居來告訴抱怨,他們才連忙找人來看, 郭雪珠說:「平時郵差交給我們一些東西我們不會處理,也要請人幫忙。 」賴明堂接著說:「生活上當然會有不方便的地方,但至少我們還看得到,與全盲的人比起來,我們該滿足了。」

雖然有種種的不便, 但他們還是儘量不求人,郭雪珠說,雖然自己作飯比較慢,但一切還是自己來。 雖然有時教會師母會陪她上巿場,但自小養成獨立性格的她,不願常麻煩別人,大半是自己上菜巿場買菜「只是偶爾會買到不新鮮的魚。」郭雪珠說。

多年的居家生活, 已累積了許多經驗,賴明堂對家裡的瓦斯、電器插頭的使用方法十分嚴謹, 他說:「我們視障者對於用火都很小心,這也是為什麼很少聽到盲人家中失火,火災新聞反而多半是明眼人造成的。」


下一代的教育

  賴明堂夫婦目前有兩個正在國小就讀的孩子, 他們很重視孩子的課業,因為本身的視障, 無法親身監督孩子的功課,孩子二年級以後,就為孩子們請家教,這無形中也加重了家中生活的負擔。 「希望他們功課好,如果不督促他們就會偷懶,如果他們不作功課我們也不知道。 」郭雪珠笑著說:「不過小孩知道我們可以看得到,所以不敢作怪。 」此外郭雪珠也常與老師密切聯繫,讓老師了解家長的情況,請老師多關照,有事多聯絡,老師也多能與家長配合。

  賴明堂說: 「以前孩子還小不懂事,會叫我看他帶回來的勞作,那麼細東西我怎麼看得到?孩子們也會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爸媽和別人不一樣,常常看不到。不過現在孩子懂事多了, 不但了解爸媽的視力不好,有時還會幫忙作家事。」

  從言談之中, 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的種不便已處之泰然,也累積了許多生活的智慧,正如賴明堂所說:「這一切都已經習慣了,看開就好了,不是嗎。」


工作的困境

除了生活之外, 工作的挫折也在所難免,尤其是一個視障者要與一般人競爭,勢必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代價。 賴明堂回憶年輕時的挫折,他說:「惠明的校長希望我們能和一般人一樣發展, 於是把我們在學校成績好的學生安排到一般國中就讀,而且是競爭激烈的升學班。 我的成績雖然不錯,但讀到國二時我心裡想,我這麼拚有什麼用?我看過太多視障者受歧視的例子,視障人把書讀得那麼好有什麼用?」

  畢業後賴明堂面臨的工作問題。 在校長的安排下,他到台中工業區工作,賴明堂說: 「我的工作能力不比一般人差,可是薪資卻比人家差一截,待遇上的不平等,使我的自尊受到打擊。 」工作一段時間後,賴明堂決定要找一份適合自己的事業,於是他決定到羅東學習一技之長 ----- 按摩。

  一番奮鬥後, 大約是十二年前,他在台北開了一家規模不小的按摩院,請了十位按摩師, 有專門負責接電話和接送的人員,算是小有成續,但一直到最近兩年,按摩院生意一落千丈, 甚至面臨解散的命運。談到按摩事業,郭雪珠無奈地說:「現在按摩院沒有辦法跟以前比, 飯店搶走了客人,色情行業也多了。旅行社業者把觀光客一團一團地帶去三溫暖享受整套的服務。 若有散戶才給我們作,飯店還要抽成。有很多明眼人爭食按摩業這塊大餅。」

 雖然政府對視障人的工作權有相當的保障, 但現在很多人都以指壓,油壓、推拿等巧立名目, 爭食視障人的飯碗,賴明堂說:「我們無法與明眼人競爭,他們不用人帶路, 行動的速度快,交際又好。尤其是旅行業與飯店合作,我們的機會就越來越少。」

  面臨這樣的因境, 賴明堂只好把按摩院化整為零,讓按摩師各自出外謀生,現在他們的按摩院, 呈現半解散狀態。賴明堂、郭雪珠自己則多半接一般家庭的熟客,賴明堂說:「收入雖然沒有比以前好,但感謝上帝,生活還算過得去。」

信仰之路

雖然生活上有壓力, 工作上也遇到困境,但賴明堂夫婦還是用很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 這份從生活中醞育出的生命強度,不但來自本身的奮鬥,也來自他們的基督信仰。

  談到基督信仰, 賴明堂、郭雪珠夫婦都是在台中惠明盲校接觸到基督信仰,兩人卻有不同的心路歷程。

  賴明堂小學二年級時轉到惠明盲校就讀, 他回億說:「我從小是在傳統信仰的家庭長大, 那時學校每天早上都有晨更,禮拜天要作禮拜。我覺得很新鮮。但我真正接受基督信仰是國小二年級的暑假,一場大病使我對基督信仰有更深的體會。」

 賴明堂記得在那年暑假開學前一個禮拜, 一場小感冒,因為家境不好隨便買藥吃,後來引起肺炎, 病情越來越嚴重。他想起學校老師曾說,若有困難可以向主耶穌求。

他回憶說: 「但那時我並不知道要如何禱告,只好用喊的。結果過了兩天學校校長老師不知為什麼來到我家, 馬上帶我到醫院。我那時就深信主耶穌會聽禱告的。」賴明堂接著說: 「至少比以前媽媽帶我去廟裡拜拜好多了,我從那時開始覺得這個信仰很重要。雖然往後生活會碰到困難,但我不懼怕,因為我相信上帝一直在看顧著我。」


生命的轉變

相較於先生的信仰, 郭雪珠的起步就晚了許多。郭雪珠回憶說:「國中時一位輔導老師介紹我到私立惠明盲校, 我覺得在盲校都是和自己處境相同的學生感覺比較親切, 但那時年紀還小,不太懂宗教是什麼意思,並沒有受洗,只知道這裡的老師都是以基督的愛來愛人,如此而已。」

雖然郭雪珠在學生時期就接觸到基督信仰, 但她真正接受基督信仰是在她為人母以後的事, 郭雪珠回憶說:「小孩兩歲時連續發燒好幾天,細菌感染全身發紅,我也不懂, 帶他到小診所看病,但就是一直無法好起來,」郭雪珠說,她從小個性很硬,很少求人, 但這一次孩子的病,使她心急如焚。「我這次真正想要求上帝。尤其是附近教會的牧師、會友特別來關心我、幫我, 為我們禱告。我以前在惠明就知道如何禱告, 於是我放下硬脾氣,試著向上帝求,如果上帝讓我的孩子好起來,我就信祂。」郭雪珠接著說: 「後來孩子轉到大醫院住院,牧師、會友都來照顧我們。孩子沒多久好了起來, 我覺得上帝聽了我的禱告,我深受感動。我決定要接受基督成為我一生的信仰。」

「當我真正認識基督信仰後, 我的生命有很大的改變。」郭雪珠說:「小時候祖母重男輕女, 我的眼睛又看不到,倍受家人的歧視,家人拜拜的時候,不讓我靠近,東西都留給男的吃。 有一次母親偷偷藏雞腿在腰間,然後塞給我;眼睛開刀時,母親跟娘家借錢, 祖母不肯借給她,這些事都造成我心理上的傷害。我心裡一直很不平衡,思想偏激, 常常怨天尤人,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真正接受基督信仰以後, 不但比較開朗,而且不再怨天尤人,每天日子都過得很喜樂‧‧‧‧‧‧。」

現在郭雪珠不但在教會中聚會, 而且也參與教會服務工作。在信仰上也有很大的成長, 她說:「我現在有困難就會向上帝求,當然不是每件事上帝都會答應,剛開始我不了解, 也不順從上帝的旨意,但後來我明白,上帝要我們學習,而且我們所求的也不一定正確。 我相信上帝給我不會超過我們所能承受,祂給我們的也超乎我們所想的。」

幫助他人

郭雪珠受洗後曾在教會帶領詩班, 對視障的她而言,要指導詩班必須比一般人花更多心思。 她說:「我必須先把樂譜背熟,然後抄盲人專用的點字樂譜。」那時的詩班也有幾位盲朋友, 她發給他們點字樂譜,歌譜先背熟了再配歌詞。

雖然郭雪珠每天晚上都要工作, 平時還要持家帶孩子,但她仍然撥空參加西羅亞詩班, 她說:「這裡請了很好老師,我在這裡學到很多,無論是唱歌的技巧,最重要是與人相處方面都有很大進步。」

  雙連教會常安排西羅亞詩班出去獻唱, 有時到監獄,有時到學校,令郭雪珠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土城看守所獻唱, 她說:「因為自己也有孩子,所以看到被關在裡面的孩子, 就覺得他們好可憐,誰能幫助他們幼小的心靈呢?‧‧‧‧‧‧我們的能力有限,只有用我們僅有的歌聲把福音傳給他們。」

雖然生理上的障礙讓這對夫婦必須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生活與工作的困難並沒有打倒他們。 反而因著共同的信仰,他們活得比一般人更堅強更喜樂,而且他們還可以付出他們的愛心, 去關懷需要關懷的人。他們不只擁有美好的歌聲,他們更擁有一顆赤熱的心靈。

(原文刊載於宇宙光雜誌1996年10月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願意-黃國倫的音樂世界

「我願意為你  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忘記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這是黃國倫為香港「金曲歌后」王菲(王靖雯)所寫的曲子。這首歌推出後,不但登上排行榜冠軍,也是唱片公司銷售業績最好的一張唱片。這首歌也成為黃國倫在流行音樂創作生涯的轉捩點。尤其特別的是,他是用禱告的方式來完成這首歌。 他是如何用禱告來寫歌呢? 他常説:「流行音樂有很強的意識形態,總是叫人遠離上帝。一個基督徒從事流行音樂工作,是很苦悶的⋯⋯。」這幾年來,他是如何面對信仰與工作中所存在的矛盾,他又是如何解開這樣的心結? 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一、童年 我是個幸運兒,成長過程一直都很順利,而且是家裡的寵兒。 事實上,我沒什麼童年,學校成績雖然一直都很好,但回憶並不精彩,沒有漫畫書,沒有彈珠。我只記得每天都在唸書,唸到睡著再起來唸,唸得很辛苦。 國中時期,在明星學校裡是最好班級的前三名,但我並不快樂。我開始讀一些哲學的書,老實說,我並不懂那裡面的大道理,我只是想尋找一些東西,填補內在的虛空。 二、明星 考上建中後,我開始迷存在主義,讀沙特、卡膠、對這個虛無的世界越來越不認同。早熟的我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不唸書,開始學彈吉他。學了兩個禮拜後就成為吉他社社長。我唱歌、寫詩、畫畫,抒發我的情感,我發現在這些方面,我還滿有天份的。 大専聯考,父母不讓我去考美術系或音樂系,我只好讀理科。考上交大後,讀的是工業管理,我一點興趣都沒有,當然更不用功,開始玩美術,後來當上美術社社長。 平時我就穿著一身黑衣,戴墨鏡、背一支黑吉他,出入各西餐廳駐唱。喜歌聽我唱歌的人,都要付五、六十元才能聽我唱歌。我常開演唱會,到各大學巡迴演唱。演話劇,畫圖開個展,又唱歌,又寫詩,常是校園裡最閃亮的一顆星。大一就有三個社團要找我當社長,我很不屑。 有一次,同學到我寢室來,向我傳福音。他拿一把吉他,自彈自唱。我毫不客氣地跟他說:「你和弦全部彈錯,拿來,我彈給你看。」 我非常驕傲,套句同學的話,我很「欠扁」,但我從來不在乎他們的想法。 雖然我老是站在人前當領袖,但每次舞台散去後,剩下的就是寂寞,掌聲沒有辦法滿足我。事實上我很憂鬱,沒什麼喜樂可言,對世界沒有信心。將來要幹嘛,未來會如何,我從來都不...

永恒的烙印---黃立德的故事

一聲巨響!火團像巨龍的魔爪般在四、五層樓高的廠房內迅速竄升--- 黃立德就站在最靠近起火點的位置,爆炸的威力把他震倒在地,隨即昏迷了過去。廠房裡五十公尺內一片火海。 ◼︎工廠 永恆機電是黃立德的父親黃再益白手起家一手建立起來的事業。就在黃立德考進高工的那一年,他父親的事業進入了最低潮,工廠負債七百多萬,家中沒錢買米,也沒有電。高三那年,家裡的負債劇增至三千多萬,工廠員工從一百多名驟減至剩下兩名。黃立德跟著父親到處向人借錢,半夜起床常常看到父親坐在客廳黑暗角落,獨自嘆息。但作子女的又能幫得上什麼忙呢? 「上帝呀,求你幫助我們吧。」他常常向從小就認識的耶穌基督祈求--- 求上帝幫助他們家度過難關。 服兵役的兩年裡他常藉職務之便回家幫忙,姊姊、妹妹也陸續從學校畢業加入奮鬥的行列。那一兩年家裡的經濟開始有了起色。 在全家胼手胝足地努力下,民國六十八年買下了三芝這塊土地建立了三芝工廠。好不容易熬過了艱苦的十二年,民國七十三年,黃家終於還清了所有的債務。永恆公司的業務也漸漸起飛。 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下午,黃立德在永恆電機工廠指揮產品試俥。這一天為了試製軍方委製的戰車履帶,工廠的機台經過改裝,沒想到試俥沒多久,因為技師的疏忽,焊接的油管承受不了加倍的壓力爆裂開來,油洩出灑在高溫油爐上引發爆炸,黃立德首當其衝。 ■急救 黃立德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心有餘悸,他說:「昏迷了數秒後我被身上的火燙醒。看看身上的衣服還在燃燒,再看看自己的手、腳都還能動,我拚命地在地上爬滾,努力地往廠房外逃命。」黃立德相信這條命是上帝救回來的,當時他心裡充滿感恩。後來當他好不容易爬到廠外空地,他才發現自己全身流著血,手背的表皮像蠟紙一般地翹起,頭髮因燒焦而捲曲,腳上的表皮也因為爬滾全部磨破。 看到捲曲在一旁哭嚎呻吟的員工,他發現情況嚴重,立刻跑到五十公尺外的辦公室尋找救援。 「因為是下班時間,交通壅塞,那天從三芝到竹圍馬偕醫院花了五十多分鐘的路程。寒冬晚上五點,天色昏暗,醫院門口停滿計程車,一群血肉模糊的人必須忍著痛,走進急診室。我讓員工、包商先行急救並安排轉院後,自己才接受急救。」黃立德接著回憶說:「這時我的傷口早已劇烈疼痛,全身血肉模糊,痛苦難當,我不知道自己原來是七個人當中傷得最嚴重的一個。」當時他全身百分之五十四,三級嚴重燒傷,醫生完成急救處理後只說了一句話:「他...

生命的轉折--楊良智的故事

四歲學小提琴、六歲學鋼琴、九歲學過古典吉他、十三歲還學打擊樂,我的母親希望我將來能成為音樂家。 照理講,以我童年這樣的家庭背景,我應該是很幸福的,不是嗎?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印象中我的父母親經常吵架,我們家有三個孩子,我是老大,是他們的箭靶、出氣筒。强悍的母親常帶著我離家出走,東住住、西住住,有時住親戚家、有時租房子、有時住旅館。父母的分分合合,使我的童年沒有一點安全感,每天生活在恐懼中。 ■破碎的家庭 國小五年級,舉家從基隆搬到台北,轉入台北松山國小。從一個熟悉的環境,突然轉變到人生地不熟的異域,交往多年的同學、好朋友,盡都分別,相隔遙遠,我心裡當然難過。再加上新老師非常蠻橫兇暴,我非常不以為然。於是,我就用蹺課以示抗議。 「蹺課?蹺到哪裡去呢?」我想了又想,還是懷念基隆仁愛國小的同學們,於是我用零用錢買了車票,搭火車回基隆,跑回仁愛國小的班上上課。啊!那眞的是一個充滿友情關懷、溫馨的地方。「就是不想回家」我對家裡的混亂充滿厭惡。 十三歳升國一,父母正式離婚,我跟著父親生活,沒多久,家中就多出了 一個「阿姨」。父親成天忙著他的事業,一天難得見到面。我只知道那時我愈來愈叛逆,仇恨心重。在學校裡,頭髮也不按規定理,衣服改成畸形怪樣,成天和學校的小太保混在一起。 ■流氓小太保 「喂,矮個子,把錢拿出來。」十幾個人圍著我,把我堵在校門口。 「幹嘛?勒索?不給,死也不給。」心裡雖然害怕,個性卻相當硬。那天被十幾個高大的混混打癱在地上。 「爸,我被打了。」 「 一定是你不學好,跟人打架⋯⋯這是你應得的敎訓。」我帶著青腫的臉回家,吿訴父親今天慘痛的遭遇。沒想到父親不但沒有安慰我,反而罵得我狗血淋頭。 「我要報復」除了怨恨父親,我心裡盤算著如何復仇雪恥。 我開始計劃報復,但我一個人,人單勢孤,要如何復仇呢?我心裡盤算著要走的下一步棋子。 「圍毆我的,到底是哪些人?」我開始靜靜觀察,這些人住在那裡?讀哪一班?平常出入活動範圍?有哪些死對頭? 第二步,就是想盡辦法接近他們的死對頭,拉攏他們,把他們聯合起來,甚至聳恿他們,煽動他們。 「時機成熟了。」秘密策劃了三個月,我想,該是行動的時候。那天放學我帶著十幾個人,身上佩著開山刀、掃刀、硫酸,搭計程車、騎車分頭去圍堵。殺得他們措手不及,「死」狀甚慘!不過我們還是蠻節制的,幸好沒出人命...